我对重庆最有记忆的地方,就是渣滓洞、白公馆和文革武斗“八一五”公墓。
那是因为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和重庆文革武斗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去渣滓洞的路上,问过出租车司机司机,关于沙坪公园的红卫兵墓群的事情,司机一无所知,看来历史真的要把这些当年“心向红太阳”,誓死捍卫革命的红卫兵忘记啦。
驱车到了歌乐山附近,离渣滓洞集中营还有千八百米,因为游客太多,实行交通管制,不允许出租车到达景点门口,只能步行啦。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罗世文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电影《烈火中永生》、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反映的都是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
白公馆,距渣滓洞 2.5公里。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附庸风雅用诗人的字号“香山居士”前面二字,为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而附近老百姓还是习惯性的按照当地的习俗称为“白公馆”。1939年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强行购买,改成秘密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人。白公馆关押人员最多时达100多人。
白公馆与渣滓洞的区别是,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譬如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挺进报”作者陈然烈士,同济大学校长周均实等。包括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被囚禁于此。
大家最熟悉的小萝卜头在狱中出生。随着他一天天长大,父母亲和狱友们努力为他争取学习的机会。在白公馆,他一边随同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帮助狱中难友秘密地传递情报和纸条。解放前夕,特务们残忍地加将年仅八岁的小萝卜头秘密杀害。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在即,国民党对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狱友开始大屠杀,300多名革命志士牺牲在黎明之前,仅35人幸运脱险。这些烈士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许建业、江竹筠等都没有超过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