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展示的临博瑰宝,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蛋壳陶,它们来自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说到陶器,大家并不陌生,陶器种类众多,颜色各异,造型不一,制作工艺复杂。那么蛋壳陶是属于哪一类呢?
蛋壳陶,通常指的是黑陶蛋壳镂孔高柄杯,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代表之作,因器体非常薄,重量一般在50到70克左右,口沿处最薄只有0.2毫米,像鸡蛋壳一样,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蛋壳陶”。

黑陶蛋壳镂孔高柄杯,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高18.2cm,口径9.3cm,底径5.0cm

市博物馆史前陶器专题厅
在临沂市博物馆的二楼史前展厅和三楼陶器展厅就陈列着这一极致的艺术品。它们大多出土于临沂的大范庄遗址。和其他龙山文化遗址相比,大范庄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数量多而集中,这也使得临沂市博物馆的蛋壳陶馆藏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更是有13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蛋壳陶一般分为盘口、杯部、器柄和底座四部分,盘口为浅盘形的大敞口,杯身为圆筒形,下有高柄和底座。杯身以素面为多,杯体外露的部分在腹部以下多有细弦纹饰。高柄往往饰有镂孔、刻划等纹饰。

黑陶蛋壳镂孔高柄杯,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口径10cm,底径4.9cm,高17.9cm
蛋壳陶看上去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些类似于我们现代人使用的“高脚杯”。但蛋壳陶的口沿更大,璧质更薄更易碎,在日常生活中显然不够实用。现有的蛋壳陶绝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且出土数量不多,有的和黄玉石铲、石扁琮等礼器伴出,这些迹象都表明蛋壳陶不是作为日用品,更大的可能是一种用于祭祀和殉葬的礼器。
人们通常用“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来形容蛋壳陶。其中“薄如纸”是指其胎体很薄,薄如蛋壳。“黑如漆”是指其色泽漆黑。“亮如镜”是指其表面具有黝亮的光泽。“硬如瓷”是指其胎质细密,烧制温度可以达到800—1000°C,质地坚硬且不易渗水。

黑陶蛋壳镂孔高柄杯,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高18.0cm,口径10.0cm,底径5.3cm
就目前出土的蛋壳陶来看,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只,可见蛋壳陶不是用模具制作而成,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精湛绝伦。
无论是在龙山文化时期,还是现如今的21世纪,蛋壳陶都可谓是一件独步天下的工艺巅峰作品。我们可能无法想像四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必然秉承着工匠精神,全心全意地追求着精益求精,才能让蛋壳陶成为中华文明里不灭的一盏灯。